• 1
  • 2
学校主页 | 网站链接 | 收藏本站
发展论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正文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时间:2014-09-12 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拐点已经到来,在高等教育规模基本稳定、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长、重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条件下;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是可以成功跨越后发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困境,并寻求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模式,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建立起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挑战是:一是高等教育投入仍然需要持续增加。中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中,应该适度降低学杂费比重,逐步提高财政投入的比重,拓宽其他社会投入的来源渠道。二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和差距显著。中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重点建设高校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再加上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投入明显高于中西部。地方高校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三是如何改变精英教育的发展模式,以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实施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


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制造业所需要的是中等教育阶段劳动力为主的年轻劳动力,而不是高等教育培养的白领阶层与管理岗位。产业结构与市场创造的劳动岗位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矛盾,必然造成工人的“招工难”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的双重矛盾长期并存。如果高等教育结构得不到优化,高等学校不实行分类发展,这一矛盾必将长期并存。促进高等学校多样化,并不是按照欧美的标准来指导中国高校发展。世界各国各地的高等教育系统被打上了时代烙印与各自特色,也是各自高等教育系统演化的结果。高等学校分类与多样化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结果,关键是高等学校自身的实践与改革的指导,而不是用西方的标准去衡量中国高校分类,更不能把这套指标体系强加于中国高校。随着经济增长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在高校规模基本稳定并且竞争加剧的现实情况下,高校会逐步寻找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中国高等学校分类的实践模式会逐步形成。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为高等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一个随时代前行的高等教育也将为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有赖于经济增长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与经济支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速度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政府、社会及学生家长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与支撑力度;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又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动因。在学生总数激增和公共可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公共财政预算根本没有办法保证每位学生得到与高等教育扩张之前的学生相当的资源。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支撑能力,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但无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甚至会起到阻碍的反作用。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为高等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了10%左右的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态势能否继续保持10年到20年?按照一般理论,历史上还不曾有一个国家维持50年年均8%以上的增速,高速增长的国家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增速就会放缓。但是,林毅夫认为,一个国家的增长速度取决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速度,发展中国家的增速潜力主要不是绝对收入水平决定的,而是后发优势决定的。按Maddisom的数据,以1990年的购买力分析计算,当日本、德国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时,其人均收入是美国的65%,而中国达到1万美元时,人均收入还不足美国的25%。2008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是美国的21%,相当于日本1951年、中国台湾地区1975年、韩国1977年和美国的差距水平,在这个差距水准上,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分别保持了20年的9.2%、8.3%和7.6%的年均增长率。中国的发展轨道与东亚经济体相似,因此中国仍然可以保持20年年均8%的增长潜力。如果能有这样的发展潜力,中国必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将为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国成长为强国奠定国力基础。


作者:李立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摘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