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学校主页 | 网站链接 | 收藏本站
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信阳师范学院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

时间:2015-12-04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



信阳师范学院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2020年)

  为巩固我校“十一五”改革发展成果,贯彻落实国家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我校改革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机,按照“两提两增”总体发展要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日制在校生由2005年的17000人(含华锐学院2200人)发展到30100人(含华锐学院9100人);建筑面积由42万平方米扩至60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由7000万元增至1.2亿元;图书资料由71万册增至172万册,校园数字化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学科专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省级重点学科由2个发展到8个,硕士点由18个二级学科授权点发展到9个一级授权学科、67个二级授权点;获得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学科,同时拥有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涵盖八大学科门类,数量由2005年的44个增到49个,建成9个省级、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三)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省级教学成果奖由2005年的14项增到23项,省级精品课程由3门增到12门,实验室由53个增到71个,同时建成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师范技能实验中心。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多次在国家、省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应届本科生考研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学生就业率均名列全省高校前列。学校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四)科研成果丰硕。五年来,共主持国家类(含部委级)科研项目56项,省级项目及科研奖励数量持续增加;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建有3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科研团队获“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称号;科研氛围日益浓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师资队伍总量快速增长,学历、学缘、职称和年龄结构显著优化。专任教师由2005年的663人发展到95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23人,较2005年增长43.8%;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635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158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比例达85.8%,76.4%的专任教师具有外校教育背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近百人入选国家和省级人才工程、优秀专家、教学名师、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特聘教授等。

  (六)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推行处、科级干部公开选拔、竞聘上岗、轮岗交流制度,认真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初步形成了良性竞争激励机制。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有了良好开端。后勤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质量与效益明显提高。

  (七)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巩固中深化,在创新中发展,先后荣获“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高校‘五好’党委”等称号,2009年学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成绩,是校党委、行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提两增”总体发展要求,抢抓机遇,科学发展的结果;是继承和发扬我校优良传统,艰苦创业,勤俭建校,科学管理的结果;是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

  二、未来十年我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

  21世纪,知识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高层次人才越来越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这就给以高层次和创新人才培养为使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机遇与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为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

我省继续实施“科技兴豫”、“人才强省”战略,大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为我省实现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尽快达到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在若干领域抢占制高点,构筑河南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高地”、“鼓励高等学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明确,人力、物力、财力支撑能力也在逐年增强,河南高等教育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建校30多年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为我校未来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学校的优势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人才培养质量过硬,师资队伍素质较好,基础研究实力较强,管理服务规范有序,办学成就及学校声誉受到社会普遍赞誉等。但是,学校也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相对不利的地理位置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办学特色和优势还不够突出,高水平学科学术带头人还比较缺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综上所述,未来十年是我国和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以上形势,既要充满信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务必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强化使命感,继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三、我校中长期(2010-2020年)改革与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两提两增”总体发展要求,在稳定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层次,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在省内高校位居前列、有更大社会影响的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为建设教育和人力资源强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发展目标。未来十年,规划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0-2015年,即到我校建校40周年时,学校的各项软硬件建设得到增强,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实现更名师范大学目标,为下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第二个阶段是2016-2020年,在前五年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内涵建设,实现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

  1、办学规模。到2015年,全日制本专科生达到32000人左右(含华锐学院10000人),硕士研究生和各类攻读硕士学位人数达到1200人,招收和派出留学生300人,继续教育学生14000人。

  到2020年,全日制本专科生适度增长,硕士研究生和各类攻读硕士学位人数达到2000人,招收和派出留学生500人,继续教育学生20000人。

  2、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强化教改研究,到2015年,力争获批1-2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分别实现突破。

  到2020年,国家级教学质量改革工程项目建设取得更大成绩。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注重全面发展。

  3、学科专业建设。到2015年,力争再建成5个以上省级重点学科,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有1-2个学科建成在国内有影响的特色学科,初具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条件;力争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遴选并重点扶持3-5个一级学科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立项。调整专业结构,本科专业增至53-5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增至5个,省级增至15个。

  到2020年,力争建成一定数量的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增加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加5-6个,建成3-5个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增至60-6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增至8个,省级增加到20个。

  4、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汇聚队伍,构筑平台,凝练特色,增强师生科研意识,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科研与教育教学、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加强科研合作交流,与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建立联合研发机构,结合地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提高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能力。到2015年,培植6-8个在省内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科研基地;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方面,加强已有省高校基地内涵建设,再建设1个以上省高校研究基地;自然科学方面,加快已获批的5个省厅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期建设步伐,并在相关领域力争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立项扶持建设2个以上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每年获国家级项目10项左右,争取在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上实现突破;每年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以上;力争获批1项国家级科研奖励;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5%左右,做好成果转化推广,力争5项左右成果实现转化并创造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到2020年,建成8个左右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平台,至少获批3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获批5个以上省高校科研团队,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级科研团队;每年至少获国家级项目10项以上,其中重大研究项目1-3项;每年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以上,国家级科研奖励1项以上;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5%以上,在前五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的经济社会效益。

  5、师资队伍建设。到2015年,教职工总数达到1900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达到1200人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40%以上,其中正高级达到35%左右、博士学位占50%以上;选拨培养20名左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能立足学科前沿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名左右在省内知名、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中青年人才。

  到2020年,建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精干高效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总量快速增长,教职工总数达到2000人以上,其中专任教师1300人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达到45%以上、博士学位占60%以上;选拨培养50名左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能立足学科前沿的学术技术带头人,100名左右在省内知名、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中青年人才。

  6、办学条件。到2015年,以复合型图书馆建设为主,图书总量与数字文献资源系统得到提高;进一步创新实验室管理体制,整合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全面提高网络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校园数字化;拓宽校园面积,积极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师生生活待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5亿元以上。

  到2020年,以数字图书馆建设为主,图书总量达到260万册,数字文献资源系统增加到40种左右;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初步建成“智能校园”;加强基建工作,建设教学、实验用房及公共服务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亿元以上。

  7、开放办学。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办学层次,尽早实现软件学院本科项目招生。到2015年,实现与国外优质高校合作办学1-2个本科项目招生,本、专科招生规模达到2000人,逐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

  到2020年,开放办学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拓宽,规模进一步扩大,层次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力争实现1-2个研究生项目招生和教师互派、学生互换、课程与学分对接等,多渠道开展学生长短期出国交流学习项目,全面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和孔子学院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为保障规划各项目标的实现,需要进一步凝聚力量,汇聚智慧,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一)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并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多渠道人才培养方式;强化专业课程建设,增开应用性强的特色专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完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坚持教育教学与研究型教学、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继续完善学分制,促进文理交融;积极推进分层教学、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二)培育特色学科,发挥集成优势,突出学科的龙头带动作用。把人文社科基地(中心)、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与学科发展有机结合,重点扶持优势重点学科,增强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学术影响力;整合学术力量,培育有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合理挖掘和集中学科资源,以有优势和特色的一级学科为主体组成新的学科群;积极开辟重大的学科研究领域,通过共同承担研究项目、跨学科培养人才和共建学科基地等多种形式,努力形成学科集成优势。按照重点学科、交叉学科、硕士点、学科基地等不同的建设内容和目标开展投资项目建设,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学科建设的物质条件;建立学校、培养学院、学科点三级管理体制和良性建设机制。

  (三)优化整合资源,提升科研层次。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通过政策及制度的倾斜扶持科研团队建设;加强省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的建设,培育校级重点研究基地、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优化整合共享资源,打造富有淮河流域及豫南区域特色的科研平台;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尤其是国家、部委级科研项目和经费,做好校级重大预研项目计划和纵向项目配套支持计划;全面推行科研目标管理,平衡文理科科研成果积分,支持原创性科研探索,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

  1、坚持引进培养相结合,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特殊人才引进政策,采取“一事一议”等超常规措施,面向国内外引进具有领先水平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落实好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增设省级特聘教授岗位,加强校特聘教授岗位建设,以省、校特聘教授岗位为依托,汇聚学术精英,形成一批高水平学术团队;进一步做好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培养工作,不断完善、优化学科学术梯队;全面落实“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继续实施“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大力培养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强化教师培养,提高业务水平。通过攻读学位、研修培训、国内外访学、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以向纵深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不断完善业绩评价办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标准。

  3、加强师德建设,不断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按照《教师法》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的要求,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增强爱岗敬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谨笃学,关爱学生,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任职评价、聘任和履职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学术道德规范和落实机制,对学术腐败和造假实行“零容忍”。

  (五)大力推进管理创新,为增强办学活力提供有力保障。

  1、拓宽办学道路,实现办学体制多元化。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拨款、银行信贷和学费收缴等增收途径;面向社会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大力争取中央财政扶持项目资助、地方政府扶持、金融部门及企业支持、社会捐赠等;进一步加强校友联络工作,不断拓宽合作服务领域;继续支持独立学院稳步健康发展,积极开动脑筋,开创继续教育工作新局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实现对外合作办学层次新突破。

  2、进一步做好分配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改革。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落实教师绩效工资,逐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统筹兼顾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以岗定薪、按劳取酬、拉开档次、优劳优酬、突出主体、稳定骨干、激励群体”为原则,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建立重业绩、重贡献的岗位动态管理制度。

  3、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与水平。坚持学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积极探索教授治校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大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师生生活、学习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逐步提高服务水平;发扬勤俭建校优良传统,大力构建节约型校园。

  (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

  1、加强学习,完善制度,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强化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部门和单位;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党政管理人员职员化建设;健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职员选拔方式,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积极从大学生中发展党员。

  2、创新教育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新形势新问题,着力在内容、形式和手段上创新德育“五个一”工程,提升品牌引领作用。加强网络思政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利用重要节庆日、重大活动和事件,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公民道德教育;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心理问题预警机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水平;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3、巩固、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成果,构建文明、平安、和谐校园。巩固“全国文明单位”建设成果,广泛开展“三争三创”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文明、平安、绿色、和谐校园,营造大学精神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