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学校主页 | 网站链接 | 收藏本站
发展论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正文

行业大学“去行业化”倾向令人忧

时间:2014-11-13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4年上半年,全国共有380所大学更名,其中,行业大学是更名的“急先锋”。“去行业化”的更名不仅仅是给考生报考带来很大麻烦,更重要的是,大学校名关系大学定位与发展方向。在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前,中国有大批国务院各部委所属面向行业、为行业服务的行业大学,如铁道类、石油类、冶金类、纺织类、机械类等行业院校,后来这些院校主管部委在机构改革中被裁撤合并,相关院校则被划归地方或教育部管理,于是不少行业院校通过更名方式淡化行业色彩,逐步“去行业化”,成为理工(科技)类大学,有一部分甚至成为文理工经管法样样俱全、同质化严重的综合性大学。但他们在教学科研上又竞争不过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如北大、清华),逐步丧失其行业特色与竞争优势。如果仔细分析行业大学“去行业化”带来的弊端,我们会发现这种“去行业化”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行业大学“去行业化”的第一个弊端是重通才、轻专才。 在计划经济时期,像清华等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型大学与国务院各部委所属行业大学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是有所区别的,前者侧重培养综合型、通用型人才,可称之为通才。例如,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培养的就是宽口径的机械专业通才,而部委所属化工、纺织、石油等行业院校的化工机械、纺织机械、石油机械等特色工科专业则是培养某个行业细分领域的机械专才。本来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多样化,既需要宽口径的工科通才,也需要以特色工科专业为代表的工科专才。但行业大学在更名转型为综合型大学后,不再去继续培养自己所擅长的特色工科专才,而是转为培养类似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综合性、宽口径的工科通才。问题是我们大学如果都一窝蜂地去培养宽口径工科通才,那又如何满足社会对工科专才即特色工科人才的巨大需求呢?社会对工科通才需求也是有一定限度,工科通才培养过多不利于学生就业。坦率地讲,行业大学尽管更名转型为所谓综合型大学,但其培养宽口径工科通才质量仍比不过清华等老牌综合型大学,同时,原来擅长的特色工科专业优势又没有发挥出来,可谓扬短避长,事倍功半。


行业大学“去行业化”的第二个弊端是盲目“压工扩文”导致“山寨版”文科生就业不畅。行业大学在更名转型过程中,在“压工”的同时大肆“扩文”,大量增设管、经、法等热门文科专业,以体现所谓综合型大学特征。尽管文科扩招相对容易,找几个老师和几间教室就可开班授课,但培养高质量文科生也需要有大师,也要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但过去以工科为主的行业大学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是典型的“白手起家”与外行办文科,其培养的文科生质量根本比不过中国人民大学等老牌文科高校与北大等老牌综合性大学,同时也因在新设文科专业投入人、财、物过多,而使自己面向行业的传统优势专业即特色工科专业受到一定程度削弱,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可谓顾此失彼、两头落空。


任何一个行业、企业“做大”相对比较容易,只要投入巨资即可,但要“做强”则离不开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问题是过去很多行业大学在转型时“去行业化”,忽视了与行业对口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技术人才培养速度无法赶上对口行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对口行业难以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性转变,行业大学是有一定责任的。现在,连印度都对中国行业大学成功经验青睐有加,想复制中国行业大学的模式,连GE都以“越俎代庖”方式去创办自己的石油大学,中国众多行业大学重新强化行业特色,加大对口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也要势在必行。


重拾行业特色,对中国众多的行业大学而言不是回到只为对口行业服务的计划经济时代,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业突出(或一业为主)、多元发展。行业大学无论转型为理工(科技)类大学,还是转型为综合性大学,行业特色不能丢,与行业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应始终作为学校“主业”,学校教育资源的大头应向“主业”倾斜。在这个基础上,补充和增加一些与“主业”有关联、有社会需求的专业,而不是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增设与“主业”无关的文科专业,更不能反客为主,让与行业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退居其次,让与行业无关的大量新设专业唱主角,那就成了本末倒置、主次不分。


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校名反映了一个高校的特色与定位,笔者仍热切希望行业大学在转型后的校名确定上,仍可考虑在校名上冠以钢铁、纺织等行业名称,从而让自己牢记行业使命与重任,同时也方便考生报考,也许这个希望不一定得到认可,但还是希望。


作者:刘云,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制度经济学研究所研究员。摘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2014年11月12日。